(二)气
1.什么是内气
气的含义十分广泛,也是非常复杂的,就人身之中的气来讲,有呼吸于口鼻之间的天空大气,有运行在血脉之中的营气,有运行在血脉之外、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的卫气,有运行在脾脏之中的充气,有运行在胃腑之中的胃气,有行于上焦之间的宗气,有达于中焦之间的中气,也有行于下焦之间的元阳、元阴气等等,总起来讲,可分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内气和外气。
内气,又叫真气、元气、正气、纯阳之气。内功法中所讲的内气,并非指的口鼻呼吸之气。但在求得内气中,无论是采用腹式、胸式、胎式、顺式、逆式或文或武等呼吸方法,终不能脱离“呼吸”二字。
在《黄帝内经·素问》的《上古天真论》篇中道:“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显然所指的并非呼吸之气。
当内功通过特定的练功方法和呼吸方法,使意念进入极静的状态,“犹如扁舟泛巨海,又似木鸡植中庭”时,就会产生天一之真气,是为“无中生有”“静极生动”。这也是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
随着练功的不断坚持和深造,下丹田华池之间,自然会产生一种热的感觉。初时总是忽有忽无,久而久之,热感渐增渐长,而且逐渐得以巩固,这种热感,就是所求的内气。
2.内气的产生
真气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气,但是由于人在后天的生活、劳动中,必然要消耗一部分真气,因此就需要及时地给予足够的补充。但是,能不能给予及时的、足够的补充,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办得到的了,有条件者(包括饮食、起居、环境、情绪、呼吸、功法等),就能够补充得及时而充足。但条件差的,就补充得不及时、不充分,这样就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强弱虚实、壮衰勇怯的差别。元气亏者则少神多病、虚弱衰怯,元气充盈者则神采奕奕、强实壮勇。所以说真气的盈亏,是人生命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人身中真气的产生和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秉承了父母双方的真气,这种气在祖国医学中叫做先天之气。先天为肾,故又称之为肾气。二是当人出生之后,离开了娘胎,走上了独立生活以后,主要地是依赖由饮食物中所含的精微物质(也就是高级营养品——醍醐)与口鼻吸入脏腑中的天空之大气(主要是吸取氧气部分),经过二者的合并与化合之后,所产生出来的真气,这种真气属于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属于脾,脾主运化,它是一个运输部门,当由胃肠把吸收来的营养物质中的精华之气,统归到脾脏之后,脾脏又会把它运送到全身所需要营养的部位,并补充先天真气的消耗,所以在人出生以后,维持生命的唯一途径,就是用后天之气,充养先天之气。
既然后天之气是从水谷饮食物中的精微营养物质与天空之大气得以化合以后所产生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在内功法中,又要去改变常人的呼吸方法呢?
一般来讲通过肺式呼吸法(即普通的习惯呼吸法),同样能够产生一定数量的真气。但是由于肺式呼吸对所吸入的大气,在人体内部所循行的距离比较短,只能够限于出入活动在肺至口鼻之间,因而使吸入的大气中的氧气,与五脏六腑及三焦中的水谷精气发生化合的机会较少,不能把已经吸入的氧气加以充分地利用,所以也就很容易使已经吸入的部分氧气,复经口鼻而排出。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多病的人来讲,肺部的呼吸吞吐量本来就小,加上大气在身体内运行的距离较短,就会形成呼吸短促,短促的呼吸就更难以充分地把吸入的氧气完全利用起来,因而真气产生的效率也就非常低,久而久之,就必然导致真气入不敷出的亏损局面,如果长期不能扭亏增盈,使真气得以足够补充的话,势必出现未老先衰等不健之症。
因此,要改善人体中的气质,首要的就是改变常人的呼吸方法,即由肺式呼吸改变为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法能够使吸入体内的大气增长运行距离,使吸入的大量氧气与五脏六腑和三焦中的水谷精气,发生混合和化合的机会增多、增长,把吸入的氧气充分地利用起来。而且在内家功法中的呼吸要领,是要求逐步达到:细、长、匀、慢,用意念将吸入之大气导引深沉于下丹田之中;另外当大气沉入丹田之后,最好能够稍停留一会儿(但决不可硬憋气),这些方法和要领,都是为了增多和加长氧气与水谷精气的化合机会,以便更多地产生一些真气来补充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所消耗的部分。
拳经中云:“人身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而终离不开呼吸二字。”然而,究竟怎样呼吸才能有利于真气的多产多生,以及怎样使用意念导引气血循行人体中的经络血脉等等,则成为一种神秘之术,一直成为佛家和道家所守密的内传术,一般人是难以得其真传的,就连形意拳中所采用的道家部分功法,前辈们也多是守口如瓶,不轻易传人的,正如拳经所说的:“祖师留下的真妙术,得艺不可妄传人”,即使在众徒之中,也不过传之一二。
形意拳对内功法的运用过程是在无极、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三才的基本桩法中进行锻炼的,即:由无极而入静,由虚无含一气而渐生,由太极而充盈,由两仪而循行①,由三才而贯通②,由拳术而运用③。
以上内功的桩法,既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又是形意拳中最根本的桩法,但是由于
①两仪即阴阳。这里的阴阳,指的是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督脉为阳,任脉为阴。
②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才,同时也指上、中、下和人体中的头、手、足。
文章来自武风内家拳综合站
③“由拳术而运用,”是形意内家拳之本质,“气不至则力不达”,故在出拳伸掌时,要以意领气,以气催力。过去老师们多保守,致使后人在练习桩法时茫然不解其意,因而使不少学者误认为站桩是走过场,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被忽视了。
拳经云:“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根矣”。所以在练功时,必须是心神安定,全身放松,不思不想,无物无我,好似木鸡植中庭,又若扁舟泛巨海,使大脑完全宁静下来,这就是入静的功夫,也就是“无极”。
当入静至极,则生有极,是谓之“无中生有”。这时丹田之中开始有些气感,这在形意拳的内功法中,叫做“虚无无极含一气。”
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功夫的不断深造,并使用“意守丹田”的功法,会逐渐使呼吸之气深沉于丹田,而且会感到愈练内气愈充实圆满,以致产生热感,这在形意功法中即称之为“太极”。
当丹田产生了热感以后,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进而采用“舍气从脉”和“神气合一”的方法,使意念缓缓舍离丹田,而引领热气行循于血脉之中,由丹田入毛际到会阴,过谷道,达长强,通夹脊,过玉枕,而到达精髓之海——脑海(即泥丸宫)。而后又由气化成液,再复由上丹田,过上鹊桥,达中丹田土釜黄庭,是谓小周天炼精化气的功夫。这种连通任督二脉的功法,在形意拳中的桩功里,叫做“两仪”。
由小周天再进而练至大周天,即连通头、手、足中的奇经八脉,在形意拳中即为之“三体势”桩法。
以上就是形意桩法中对内功运用的大概过程,真气也就是通过这些过程逐步求得其充盈和贯通的。
3.内气的功用
气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气的功用之大,乃是难以估量和计算的。从自然界来讲,万物之生发、展放、运动、成长、变化,直至消亡的全部过程,可以说都是由气的作用所决定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液体和固体本身的作用),所以祖国医学认为:“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
真气是人的生命之本,真气存则生命在,真气充则生命旺,真气亏则生命衰,真气绝则生命亡。因此说真气对人和一切动物、植物的生死存亡、壮衰勇怯、强弱虚实和生发、展放、收缩、消亡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是由气体、液体、固体这三体组成的。在人来讲,同样脱离不开这三体。人的身体本为固体,人体之所以能够运动和生存,就是因为有了液体的滋养灌溉、气体的劲力催动之故,才能使人保持着生命活力。如果身体一旦离开了气体,液体也就会停止流动,活动的身体也就会变为僵尸。所以说气在人体中是为血液之帅,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凝。人体中无论是五脏六腑、肌肉皮肤、经筋骨骼等,都是依赖气的催动而运动的,又都是依赖血液、津液、精气的营养、滋润而成长发育的,若是离开了这些营养物质的滋润灌溉,人体就会随之而干枯、萎缩、消亡,就好象是树木离开了肥水的灌溉一样,必然要枯死。但是,血液、津液之所以能够在人体中周流不息、洋洋流动、循环不止、转相灌溉,又皆是气之功能所为,甚至水道的通利,汗液的排泄等等,无一不是气的功能所致。
真气在形意拳中的功用,不外乎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修饰其内,使血气精液充盈贯通全体经络、四肢百骸,滋养各部,从而达到年虽迈而气不衰、形虽朽而精不枯的日的。然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必须首健其本,抓住真气这个主要矛盾,身体才能得以强壮,才能益寿延年。我们知道,在任何事物的变化中,内因乃是变化的根据,而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真气不能充盈有余,身体也就不可能强壮坚实。形意拳老前辈李洛能先生,在拳经遗着中把这种培元壮体、洁内华外的功夫总结为“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由此可见,内气对人身的作用之大,是绝不可忽视的。
二是为了用之于战。作为武术中的气功来讲,它与佛教、道教求气的目的不同。武术中之所以要练气功,除了以上所说的壮其气而强其体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树我中华民族之气节,扬我中华武术之威望,防之于身,用之于战。所以说练拳必须练功,练功必须练气。气衰则劲力不充,且难以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之内,暴发出巨大的寸劲。拳经云:“以拳之运用,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听之不闻,视之不见,循环不已,周流不息,充周其间,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无所不生。至此,拳内真意,真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所以,拳术中的气功,不但对身体的素质可以起到促进改变的作用,而且在攻防技击中既可以把气充实在某一处(或某一部位)增加对外界冲击力量的抗衡,又可以使内气贯注于梢节、中节或根节上,集中和增大打击对方时的力量,能够在一刹那之间由于内气的急剧转动和聚集,发出强大的暴发力。因此,衡量一个内家拳者内功深浅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内暴发出最大的劲力。
另外,在拳术中要使两个以上的动作在暴发劲中连结在一起,并能够一气呵成,同样是离不开气的功能的。古拳经中云:“一本可散万株,万株咸归一本,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有五脏筋骨,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也,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而上下和,内外相连,前后相需”,均为气之功能所为。
4.内气与外气的区别
内气与外气,若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讲,同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区别内外的基点和界线,而笼统地讲内气、外气,是很难区别清楚的。
内外之气,在形意拳中概略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指五脏六腑在维持自身活动中所流行的气,这种气我们把它叫做“内气”,而由口鼻呼吸之天空的大气,我们把它叫做“外气”;二是指在身体内运行的营气和卫气,由于营气是流行在血脉之中的气,因此我们称它为“内气”,而卫气是流行于血脉之外、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的气,所以我们称它为“外气”。
营气,就是在内功法中所指“以意领气”的气,在祖国医学中讲:“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所以营气就是循环在奇经八脉、流注在十二经络中的气。
所谓“营”,就是富有营养的意思,营气在血脉中流注,一方面有供给全身各部对气质营养需要的滋养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气为血之帅”之故,所以营气在脉中有改变血液流向、流速和促进血液吐故纳新、加速新陈代谢循环的作用。
卫气,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讲道:“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说明了卫气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扞卫表皮、抵御外侵、温暖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司汗毛孔开合的,它是一种雄厚强悍的气。卫气充盈的人,不但不易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蚀,而且可使肌肉成强发达,增加人的气力。由于卫气是循行于血脉之外的气,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外气。
先师董秀生先生在拳经遗着中讲道:“气始生于一,终分为二,即魂魄也、阴阳也。”“魂气灵明,魄气浑厚。”又云:“神人(即出家人)不以体魄用事,故养魂而弃魄,愚夫只知有身,故养魄而弃魂。圣贤重魂轻魄,故以魂制魄;勇士重魄轻魂,故以魄制魂,此养气之大别也。”所谓魂气,就是流行于脉中之营气,培营气主要是为了求其柔化灵明的,也是拳中真劲的发源之本;所谓魄气,就是流行于血脉之外的卫气,培卫气主要是为了求其力刚浑厚的,也是拳术中本力的发源之本。所以说,在形意拳中所讲的内外之气,就是指的营气与卫气。
那么,形意拳究竟是养的哪一种气,是养魂气还是养魄气呢?对于这个问题,董秀生先生在其遗着中讲的非常透彻,言道:“形意拳是否是弃魄而养魂呢,是否是弃魂而养魄呢?此皆非形意拳养气之道。形意以身体为运动,故不能舍魄以养魂。……苟舍魂而养魄,复不能尽形意之能事,……形意之生克变化,赖以神其用者也,形意之实内充外,赖以壮其劲者也,轻魂则变化不灵,轻魄则实力不厚,必魂魄并重,乃尽形意养气之要功也。”因此,形意拳之所以要求具备刚柔相济、阴阳并重,也正是由于形意拳是内外兼修的拳术运动。(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