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重点:关于单位“1”,你真的了解它吗?
找单位“1”的方法:
“是、占、比、相当于”的后面,
或“的”字前面的量是单位“1”。
口诀:
单位“1”已知,用乘法
单位“1”未知,用除法
公式:
单位“1”的量×分率=比较量
比较量÷分率=单位“1”的量
比较量÷单位“1”的量=分率
接下来,只需把以上内容背下来,做题时套用公式就完事了!
不不不!数学不是这么学的!
学习数学,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它是这样的,更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下边,就跟着刘老师一起,重新认识我们的老朋友:单位“1”。
(单位“1”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开始接触,六年级全册主要出现在分数乘除法、百分数应用题中。)
和单位“1”有关的应用题解题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找单位“1”的方法,是否真正理解了单位“1”。
一般情况,老师在教学和单位“1”有关应用题时,一直沿用一种老办法,让学生在关系句中找“是”、“占”、“比”、“相当于”和“的”等具有标识性的字词,并且让学生当公式来记,在分析和解决和单位“1”有关应用题时套用。结果学生还是不能正确找到单位“1”,解题时也频频出错(因为好多题都不按套路来)。学生也因此信心备受打击,失去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里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很显然,文章开头的解题“套路”是不科学的。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具体做法是:
一、从基本概念入手,理解、找准单位“1”
单位“1”的定义:把一个完整的量(如:一段路程、一项工程、一筐苹果、一本书、一段时间等)或一个数(正数)视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单位,并赋予自然数1的特性,可记为“1”。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要真正理解、掌握单位“1”,我们应该先理解和熟记分数的意义,以帮助理解单位“1”。从分数的意义中,我们就能很容易的分析、理解、寻找单位“1”——关键要看是把谁平均分,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思想。
如“修路队计划修一条10千米的路,已经修了这条路的2/5。修了多少千米?”
我们可以先画图,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真正体会。再分析“已经修了这条路的2/5”,就是把这10千米路平均分成5份,修了的部分占了其中的3份,这里要把计划修的10千米路平均分,所以“计划修的这10千米路”是单位“1”,它是那个整体。说到这里,大家不妨找几个题试试,反复应用。
二、从关系句入手,找到隐藏单位“1”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题目叙述往往都不尽相同,不像课本例题那样叙述完整,许多题目省略了关键条件和问题的句子成分,给我们的理解、分析、解答带来了困难。这时,我们可以试着先把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作补充,使其成分完善。这时,隐藏的单位“1”、题目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会显现出来,问题也会浮出水面,分析、解答就会容易多了。
如“修路队计划修一条10千米的路,已经修了2/5。修了多少千米?”
我们先把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已经修了谁的2/5?”,补充成“已经修了这条路的2/5”,这样,我们就能很准确地找到单位“1”。
再比如“一台冰箱,原价2000元,降价后卖1600元(现价),降了百分之几?”
我们还是先把句子成分补充完整,“降了百分之几?”,补充成“现价比原价降了百分之几?”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单位“1”是原价,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题目是在求什么。
三、比较分析,找出异同点,避免掉入陷阱
分数应用题中,很多题型很相似,稍不注意,就会掉入陷阱。
如:(1)一批水泥,计划每天用去1/5吨,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用去1/4吨,实际每天用去多少吨?
(2)一批水泥,计划每天用去1/5吨,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用去1/4,实际每天用去多少吨?
这两道题很相似,难以分辨。为了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我们主要抓住关系句中的“用去1/4吨”和“用去1/4”来进行分析、比较。区别在于前者有单位,是一个具体的量,而后者不是具体的量,是计划用量和实际的关系。
“用去1/4吨”,1/4吨是1吨的1/4。而“用去1/4”,是用去了1/5吨的1/4,二者的单位“1”不同。然后我们再画图进行比较,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找出等量关系,真正掌握解题“密码”
“等量关系”特指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数量关系中的一种。找到数量间的对等关系,是我们列式的关键。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好多应用题都有体现数量关系的语句,解题时只要找出这种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就能确定相等关系。或者我们可以根据熟悉的公式找相等关系。这样,我们就对文章开头的“公式”、解题方法做到了真正的理解。
如“六1班有女生30人,占全班人数的3/4,求全班有多少人? ”
我们可以根据“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4”这个关键信息找到等量关系,
“全班人数×3/4=女生人数”(因数×因数=积)。
求全班人数,则用“女生人数÷3/4=全班人数”(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此题“全班人数”为单位“1”,因此才有了公式: 比较量÷分率=单位“1”的量。
掌握以上四点,我们就真正学会了找单位“1”的方法,找到和单位“1”有关的应用题的解题规律,进而学会理解、分析、解答此类应用题。
最后,我们把文章开头提到的知识点、方法总结一下,我们叫它解题规律,大家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切勿生搬硬套!(附:练习题)
一、画线段图的一般方法: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先画单位“1”的量,注意两条线段的左边要对齐。
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1、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即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单位“1”的量×分率=具体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关系式:
比单位“1”的量少: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比单位“1”的量多: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几。
4、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几分之几×个数。
三、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1、解法:
(1)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解:设未知量为X , 再列方程 ,用 X×分率=具体量 。
(2)算术法: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
2、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3、已知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比单位“1”少):具体量÷ (1-分率)= 单位“1”的量
(比单位“1”多):具体量÷ (1+分率)= 单位“1”的量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写成分数形式。
5、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方法:
用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分数
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用(大数-小数)÷另一个数(比哪个数就除以那个数),结果写成分数形式。
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用(大数-小数)÷另一个数(比哪个数就除以那个数),结果写成分数形式。
6、工程问题(把工作总量看作1)
工作效率=1÷工作时间
合做一项工程:工作时间=1÷工作效率之和
即:工作时间=1÷(1/工作时间+1/工作时间)
四、百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和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写为百分数形式。
3、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1)单位“1”的量×百分率=百分率对应量
(2)求比单位“1”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单位“1”的量×(1±百分率)=百分率对应量
4、已知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
①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②算术法(用除法):对应量÷对应百分率 = 单位“1”的量。
5、已知比单位“1”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结果要写为百分数形式)。
比单位“1”少:具体量÷ (1-百分率)= 单位“1”的量
比单位“1”多:具体量÷ (1+百分率)= 单位“1”的量
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相差量÷单位“1”的量 =百分之几
7、求价格先降a%又上升a%后的价格(假设原来的价格为1)。
原价×(1-a%)×(1+a%)。
习题获取方式关注公众号“小数不小”
文末点赞+在看、或评论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