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意义上讲,甘肃鞭杆不能简单的归纳于某个拳种或门派,如八门拳种,通备门等,因为甘肃鞭杆是甘肃地域内土生土长的产物,即不是常燕山所传,更不是任何人从外地带入甘肃的。鞭杆最早起源和流传在甘肃陇南地区及天水、甘谷、秦安、陇西一带,这里山大沟深,山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过去这一带的生活资料全凭小贩用扁担挑着长途跋涉贩运,这里土匪时常出没,为了防身就练几手扁担及短棍,后来人们便根据短棍灵活多变,短小精悍、易于携带等优点,初步奠定了鞭杆的基础。到清嘉庆年间燕山常氏将天启棍传入兰州,当时武术前辈在教练长棍和相互交流印证时,常受环境、空间及长棍携带不方便的限制,便以短棍代替,长期以来,在长短棍交替演练过程中,感悟到了鞭杆的技法,使甘肃鞭杆上了一个层次。
这里我们要注意二个问题:
1、鞭杆的技法特点是“稍把并用,掉手为母,短兵长打,力若鞭抽”。为了增加变化和力量,一般均为双手执鞭,套路里所含招法要符合鞭杆的技法特点,而决不是山西写鞭杆一书的人所称鞭杆招法是由刀、枪、剑的招法组合而成,我认为每种兵器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特点和风格,这是不能混同的,你手里拿什么器械是一回事,而你练的是什么器械套路和招法又是另一回事,如你拿短棍练一趟剑术,透过现角看本质,你练的仍然是剑术,而不是短棍,更不是鞭杆,甘肃鞭杆的代表《缠海鞭杆》里面的招法就不含有刀、剑、枪里的招法,即便有也是根据技法的原理,结合鞭杆的风格、特点溶入其中。甘肃鞭杆里也有个别《天启棍》的招法,那是因为这几式符合鞭杆的原则而收入其的中。所以我们认为正是由于演练甘肃鞭杆的武术前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武术原则的准确把握,才形成了今天劲道迅猛,招法凌厉,攻防兼备,结构巧妙,两头兼使,把法多变,步法灵活,身法敏捷的甘肃鞭杆。
2、甘肃鞭杆为什么不称其为短棍、或手杖、鞭,而称为鞭杆,山西也称其为鞭杆,全国除甘肃传出之外,再无一处有鞭杆了。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甘肃鞭杆和山西鞭杆的联系和渊源。据定居在兰州的前中央国术馆教务长、中国着名武术家、拳击格斗专家、形意拳大师杨松山先生考证:解放前后流传在山西的鞭杆套路只有一个《陀螺鞭杆》,是一百年前从甘肃中药材的集散地陇西,由山西来甘肃经营中草药生意的商贩,带入山西晋北地区的,山西鞭杆较为原始,保留了陇西《陀螺鞭杆》的基本动作。陀螺二字的解释即是形容步法的,陇西保留的陀螺鞭杆谱云“短破长,脚下忙,避其锋芒走陀螺”。说明陀螺是形容避敌锋芒而迂回闪进,绕到两边攻敌的一种步法,鞭杆因此而得名,我曾问过很多练鞭杆的人为什么叫鞭杆,竟然无人能答。甘肃的鞭杆不能因为是用来赶牲口的才叫鞭杆,而是因鞭杆独特的劲道而叫鞭杆,每一棍打出后都力如抽鞭。在甘肃不是所有练鞭杆的人都懂鞭劲,都能发出如此霸道的劲力,除有西北棍王之称的王天鹏先生、罗文远先生等鞭杆名家外,我的恩师马颖达先生的鞭杆独步武林,用一根我们平常练长棍一样粗细的白腊杆做成的鞭杆,打出的每一鞭都带着呼啸,鞭杆翻飞,白腊杆做成的鞭杆只有三尺五寸左右长,但在先生手中却因为速度太快和力的方向的突然变换而折成了弯弓,鞭鞭如此,使人骇然,这就是鞭杆独特的劲道。现在很多人能熟练的一套或几套鞭杆就认为会鞭杆,其实会鞭杆的标准除了应用外,关键要练出鞭杆的风格、劲道,神态,光是一个劲道要练到一定水平就要努力一辈子,所以现在会鞭杆的人大多数等于会做操了,根本谈不上会鞭杆。
谈到鞭杆,不能不谈到对甘肃鞭杆做出重大贡献的,有“神棍”之称的王天鹏先生,王天鹏先生山西运城人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山西运城做镖师,最初练形意,后来为了学习有“西棍”之称的的甘肃棍术和鞭杆来到兰州,他在临夏得魏家天启棍真传,曾受教于兰州杨天成阿甸和兰州大佛寺主持田和尚。并定居兰州潜心研习天启棍和缠海鞭杆。这期间王天鹏先生正式拜武林泰斗马凤图先生为师,弃形意而专攻八极和劈挂,学有大成。王天鹏集甘肃鞭杆之精华而创编了鞭杆技法“五阴”、“七手”、“十三法”,充实了传统的《缠海鞭杆》套路,在这个过程中,马凤图先生将从沧洲带来的一个名为《十三把》的短棍技法及苗刀三十二式的技法和风格帮王天鹏和罗文远先生溶入了鞭杆,再加上通备门的独特劲道使《缠海鞭杆》脱胎换骨,演练出来迅猛剽悍,变化莫测,使人望而生畏。缠海鞭杆和天启棍就此打上了通备门的烙印。到目前为止,从兰州、甘肃到西北乃至全国,我还没有见到从技法和内容上超过《缠海鞭杆》的鞭杆套路。
现流传的《缠海鞭杆》,除王天鹏,罗文远先生演练的那一套外,为了普及和参加比赛,根据鞭杆的主要技法并吸取其他鞭杆套路的精华。又创编出四路《缠海鞭杆》。如王德功先生创编的《缠海一路》;马颖达老师为唐国寿参加全国比赛创编的《缠海二路》,全国比赛得金牌;为天水李森林创编的《缠海三路》;为张飞鹏创编的《缠海四路》。当年马颖达老师教我练鞭杆时,我曾问老师我学的是几路缠海鞭杆,马老师回答说“这八趟缠海鞭杆是我从师兄王天鹏那里学来的,从未改动过,就叫缠海老架鞭杆以区别后来创编的这四路鞭杆。”从以上《缠海鞭杆》的演变和发展可以看出王天鹏和罗文远生先对甘肃鞭杆的贡献,同时更反映出甘肃鞭杆的发展凝结了马凤图老先生及马颖达老师二代人的心血,这些前辈为甘肃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将使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下面介绍做鞭杆的材料及规格要求:
做鞭杆的材料可根据本地的情况就地取材,只要坚固而又有韧性即可,没有别的什么要求,所以一般象藤条,白蜡木等均可。长度和粗细则因人而异,以两臂侧面平举,一臂伸直,另一臂屈肘,以肘尖即俗称鹰嘴到另一手的中指指尖的长度为准,即通常所说“把子顶肘,稍子顶手”不可长也不可短,太长换把换不开,太短做不出动作,打不出劲道。只能用这种办法来确定长短,其他以身材或拳的长度确定鞭杆长度的方法极不科学,用胳膊练鞭杆就用胳膊定鞭杆的长度,因为每个人的身材和臂长的比例都不一样,身长的人胳膊不一定长,用身长定鞭杆后,短胳膊拿一个长鞭杆,一掉把就抓在了鞭杆的中间,下半截则刮衣服或干脆掉不过来,影响应用或演练。鞭杆的粗细一般不宜太粗,以鞭杆的小头,也就是鞭梢比大姆指略粗一点即可。鞭杆太粗动作出不来,太细演练起来人显的轻浮。
甘肃鞭杆的基本鞭法有:搬砸扭扣、飞刮撂挑、(扌敦)格戳拂、撩点剁卸、劈崩拨绞,平阴犁(扌窝)、勾挂攉扎,擞搭滚提、推架云扭、穿插轮截。从以上基本鞭法上,产生出了许多绝妙的招法,经王天鹏和罗文远二位先生总结为“五阴”、“七手”、“十三法”,还有缠海十八打。
十三法可以说是鞭杆的基础,是十三个单法式,每式都可一左一右单独练习,即是鞭杆的基本功,又是鞭杆的实用招法。这十三法是无中生有、十字八道、二回头、三格三砸,老翁拄拐、枯树盘根,认蹬上马、转环外飞,左右搬点、移步换形、扣佛穿喉、倒搬浆、铁扇子。
“五阴”是五个阴手把位招法的的组合,歌诀如下 :
外搬滚进迎门点,抽鞭提打转把砸。
撩挂换手当头劈,外搬内搬进步打。
转环外飞击后脑,演会五阴逞刚强。
“七手”是由鞭杆的七招精华组合而成,歌诀如下:
提撩进步把面刮,肘底砸把势难防。
无中生有左右戳,铁扇封门带搬砸。
挂打翻转稍把点,转环外飞斜劈鞭。
认蹬上马两边跑,七手连招无对家。
“五阴”、“七手”可以说是鞭杆精华的组合,有诗为证:“演会五阴串七手,见了名家敢下手”而十八打则是十八个鞭杆技法的小组合,这十八打名称是:横扫千钧,老虎撅尾,猴子击鼓,二龙戏珠,虎卧中堂、太公搬桨,罗汉扫地、秦王挎剑,铁门横闩,凤凰点头、狸猫捕鼠、二郎担山、张良品箫,猿猴掉棍、迎风展旗,当头棒喝、铁牛犁地、脑后一窝蜂。
“五阴”、“七手”、“十三法”,还有缠海十八打组成了八趟缠海鞭杆,也是当今鞭杆的最高心法,将缠海鞭杆谱诀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手执鞭杆最为高,长枪短剑不相饶。
(一) 出势朝天一炷香,横扫千钧如卷席。凤凰点头去彼械,拧身圈鞭虎撅尾。
秦王挎剑横铁闩,左右转打二回头。风火轮子砸带搬,移步换形闪一边。
(二) 提撩进步把面刮。肘底砸把势难防。无中生有左右戳,铁扇封门接搬砸。
挂打翻转稍把点,转环外飞斜劈鞭。认蹬上马两边跑,迎风展旗把山挑。
(三) 猿猴掉棍把鞭藏,下提上打难提防。连环抡劈激步进,反身一鞭劈华山。
上打散花把顶盖,中间玉带缠腰间。下打枯树盘根节,转打左右两边行。
(四) 盖步立轮二回头,左右搬点不留情。短兵长打气势雄,掉把回转上下攻。
秦王展旗打带揭,跃起脑后一窝蜂。朝天翻劈护身体,英雄驻下埋伏势。
(五) 太公钓鱼把杆扬,退步穿裆倒搬桨。蝎子摆尾朝天撅,罗汉扫地当头棒。
盖步立轮二回头,左右搬浆脚下忙。二龙戏珠打一边,扣拂穿喉用腰上。
(六) 外搬滚进迎门点,抽鞭提打转把砸。撩挂换手当头劈,外搬内搬进步打。
转环外飞击脑后,怀抱琵琶挥铁扇。手提鞭杆两头忙,上圈下打人不防。
(七) 虎卧中堂万事吉,背顶夺子脚蹬天。劝君莫欺白发人,老翁拄拐劈带砸。
提杖挂打(扌敦)门面,惹怒老人难回家。肩上换鞭妙又奇,达摩抱杖无破绽。
(八) 拔步定鞭势雄壮,猴子击鼓更难防。出其不意迎喉刺,白猿献棍往前送。
张良吹箫退楚兵,倒披袈裟把家还。缠海鞭杆自古传,名列封神登仙班。
缠海鞭杆起名取自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一段故事,并不象现代人解释为鞭不离对方的脑袋,古人称脑为海,所以叫缠海鞭杆,武术套路取名。自古都是附会在名人,仙人身上,符合封建社会习武之人的心态,大可不必想当然的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解释,这样反而显得牵强附会了。
初学鞭杆时,一般老师以十三法教学生入门,从两手上下滑把,到左右换把,鞭杆起立圆和平圆的换把,从单个动作入手,熟练后再进行组合练习,如练“五阴”、“七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鞭杆套路,进一步巩固提高,掌握鞭杆的演练技巧,直到领会了鞭杆的风格,身法,劲道,最后再进行鞭杆的对练和实战,直到掌握鞭杆的真谛。
甘肃除缠海鞭杆外,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鞭杆,如“扭丝鞭杆”、“铁门闩鞭杆”、“掉手鞭杆”、“黑虎鞭杆”、“陀螺鞭杆”、“黄龙鞭杆”等。
甘肃鞭杆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法,独特的风格,近百年来一直吸引着致力于武术事业的人们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由于拜师求艺非常困难,因此对自己所学的东西非常珍惜和保守,所以就是在甘肃,练鞭杆的人很多,但真正了解鞭杆和掌握鞭杆内涵的人为数极少,我希望和广大武术爱好者共同努力,使更多的人真正认识和了解甘肃鞭杆,欢迎批评指正。